摘要:
本文揭秘了外企恶意补贴的丑陋真相。外企出于自身利益,通过低价销售、高额返点、强制采购等手段,给予合作伙伴恶意补贴,破坏市场秩序,导致合法企业退出市场,对消费者、供应商和整个市场造成极大的危害。
一、背景介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跨国公司的崛起,外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大的份额,一些外企实行恶意补贴,但这是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行为。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外企恶意补贴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低价销售
低价销售是外企恶意补贴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是指外企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原则,而且会对本土企业产生严重的打压,直接危及本地区的整个产业链。此外,这种行为还可能导致消费者的安全问题,因为低价产品不一定符合生产标准。
在2015年,中国工商总局曾对外资超市沃尔玛公司在华涉嫌低价销售实施全国性罚款。该企业被指控违反了价格法规、破坏了公平竞争,对消费者、本地企业和产业链链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三、高额返点
高额返点也是外企恶意补贴的一种形式,由于一些国家的法律允许企业在销售产品时返还客户一部分款项,因此外企会通过这种手段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但是,高额返点会破坏市场的竞争,使得小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不能承受,从而被迫退出市场。这种现象也可能导致消费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护,因为被迫退出市场的企业将无法对消费者提供售后服务。
2013年3月,中国对外贸易部发布了《反补贴指南》,在其中针对高额返点以及强制采购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禁止外企采取这类手段来破坏市场竞争。
四、强制采购
强制采购是外企恶意补贴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通常是指外企迫使其供应商承担过多的成本,或者强制供应商采购它们自己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外企可以在价格上占据优势,从而破坏市场的公正竞争,导致较小企业的倒闭和消费者的利益受损。
2018年,欧盟对中国的轮胎出口进行了反补贴调查,因为欧盟指控中国的出口企业对欧洲市场实行了恶意补贴。在这个案例中,中国的出口企业在国内市场向欧盟的大客户提供高额的返点,同时要求这些客户购买它们的商品。在欧洲市场,这些企业则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销售轮胎。
五、结论
外企恶意补贴是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中国相关法律的行为。这种行为破坏了市场的公正竞争,使得小企业、中小企业和消费者受到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这种不良行为的监管,通过法律手段打击违法行为,加强对市场的规范。
本文由企业补贴整理。
企业补贴服务热线:18979997666,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true.net.cn/chanye/xinnengyuan/20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