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企业补贴政策纳税问题上,存在着一系列的疑云和争议。本文通过对企业补贴政策的分析和探讨,对这些疑云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以期给读者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一、补贴政策的背景
补贴是由政府补贴的企业,有助于企业发展和增强国民经济的实力,同时也是各行业竞争的一项重要手段。
2019年11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规范企业所得税政策性调整和各类经费支出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税总函〔2019〕431号),明确了政策性调整、各类经费支出、奖励性支出等三类涉及税前扣除问题的财务费用支出的相关应纳税处理方式,以纠正企业在享受政策性补贴、扣抵折旧、摊销支出等方面的非法违规行为。
此通知于2019年12月1日起执行,其中,政策性调整包含以税前费用形式给予企业的财政性支持资金,而错综复杂的政策性调整纳税问题也引发了普遍关注和猜疑。
二、政策性调整纳税涉及问题
在政策性调整纳税问题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疑云。
1.政策性补贴是否应该交纳税款?
补贴对企业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政府支持“硬科技”、“新崛起产业”等方面的一项重要政策手段。企业获得的政策性补贴是否应该在纳税时交纳所得税,一直备受关注。
根据2014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财政性金融补贴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中有明确规定,政府通过扶持企业、促进产业发展等方式给予的财政性资金、非税收入和替代现金的优惠政策,如免费使用国有资产、减免由政府公共财政承担的税费以及直接给予企业的财政性资金等,均不能作为确认收入的依据。
因此,企业获得的政策性补贴不能作为确认收入的依据,也就不能计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范畴,不需要对其缴纳所得税。
2.政府政策性调整是否与应纳税所得额相悖?
政策性调整的范围包含很广,其包含的具体内容也非常复杂。政策性调整被纳税人理解为“政策性扶持”,然而相较于政策性补贴,政策性调整是以税前的形式,通过财务费用支出等方式,给予企业的一种行政手段,在企业偿付实际税负前,先进行相应的减免。
因此,政府政策性调整与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一些不一致的情况:比如政府对于科技型企业或新兴产业企业给予的一定期限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等;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支出向相关政府部门申请的税前扣除;营销费用、研发成本、职工福利等相关岗位支出等各个方面的政策性调整。
部分纳税人认为,政策性调整应当计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因为企业的税前成本并没有因政策性调整而发生改变。但是,另一部分纳税人则认为,政策性调整是政府对企业的补贴,因而不能被列入应纳税所得额之列。
对于政策性调整是否与应纳税所得额相悖的问题,有待税务管理机构的明确规定和具体操作指南。
3.企业奖励性支出能否按照实际支出计入税前扣除?
在企业管理与人力资源建设中,存在着奖励性支出的情况。针对奖励性支出,企业往往有各自的标准,如年终奖、技能竞赛奖、提成奖金、股份奖励等。企业按照当年实际支出支出的奖励性支出是否可以计入企业的税前支出范畴内进行扣除?
通常情况下,企业按照实际支出支付的奖励性支出,企业可以当做营业成本或相应业务支出计入税前扣除范畴。但如果涉及到奖励性支出资金的的发放形式,如公司股份期权等,也与企业的股票市值的浮动有直接关系,此时,企业扣除奖励性支出的方式则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规定。
4.非可支配利润转移是否存在困境?
一些企业在拥有政策性补贴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非可支配利润锁定和转移。如果企业将这些非可支配利润(如前期亏损)通过各种形式转移至其他企业,进而减少其中部分应纳税所得额,这种行为是否合法,也引来了不少争议。
在税务管理的角度看,企业通过非可支配利润进行转移等操作行为,与企业的正常运营、合理利润管理存在一定的差别。如果企业将非可支配利润在税款计算过程中进行扣除,涉及到的税前成本就会相应减少,从而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因此,对于非可支配利润的转移问题,还需要作出明确界定。
三、结论
总的来说,政策性调整纳税具有比较高的复杂性,不同政策性调整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计税方式。税务管理机构将不断修改和完善政策性调整的征收政策和处理方式,完善相关规定,并加强税务管理,以保证符合企业纳税的公平性、公正性和透明性。对于企业来说,应合法合规进行纳税,并遵守税务管理的规定。
本文由企业补贴整理。
企业补贴服务热线:18979997666,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true.net.cn/chanye/xinnengyuan/1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