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一些国企被曝光套取专项财政补贴的事件,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文章将从多个方面揭露这种行为的内幕,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国企套取专项财政补贴的内幕
1、政策背景
专项财政补贴是为了促进企业发展和创新,加强创新环节中的流动资金而实施的财政政策,国家在不同的领域都有不同的专项财政补贴政策。然而,对于监管不到位、制度不完备的企业来说,这种财政资助政策也成为了诈骗的“机会之窗”。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一旦套取成功,造成的损失惨重。
2、套取流程
国企套取专项财政补贴的方式比较复杂,最常见的是伪造材料、虚构研发项目、虚报成本等。例如,企业可以使用虚增研发投入的方法,降低税负,从而达到套取财政补贴的目的。
3、实质影响
国企套取专项财政补贴的实际影响十分严重,一方面会使得专项财政补贴政策失去原有的效力,另一方面还会危害企业和社会的公信力,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二、国企套取专项财政补贴的危害
1、实际经济效益下降
国企套取专项财政补贴会使得企业关注点从实际效益上移向了如何“拿到钱”,也就是投入成本不断提高、从而实际经济效益下降,甚至逐步形成恶性循环。
2、斜附加重
国企套取专项财政补贴,第一扇门已经开了,是否还会被发现就成了第二扇门,这样难免会导致公平竞争的失衡,给正常企业和市场造成不利的干扰和压力。
3、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局限
国企套取专项财政补贴的行为,会让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承担诸多不确定性的风险,如处罚、企业形象下降等,对企业的未来也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三、国企套取专项财政补贴的原因
1、关于国企的身份特殊性
国有企业具有政治属性,与一般的企业不同,国家有义务维护国有资产。这些企业通常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高的技术优势,但也会让这些企业成为一些猖獗的造假行为的盯上的对象,从而导致了企业家的贪婪。
2、关于对企业的薪酬机制
一些国有企业的重要管理人员的薪酬跟企业“业绩”挂钩,这样企业的造假可以带来短期的利润提升,极易使管理层盲目追求短期利润,脱离企业的本质游戏规则。
3、关于外部环境的“纵容”
一些国企套取专项财政补贴的行为,可以揭示出当前监管环境下的诸多漏洞,监管部门的“整改”往往没有起到作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造假思维甚至是得到一定的“轻松”的纵容。
四、国企套取专项财政补贴的应对措施
1、完善监管体系
只有重视企业财务管理、规范财务操作,对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实行特别监管,才能有效地遏制各类金融欺诈行为。
2、加强企业自身风险管理
企业不仅应当规范内部管理,加强风险防范,设立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建立风险识别与防范内控体系,刚性的内部约束才能降低内部造假行为的发生。
3、提高社会监督力度
社会作为一名重要监督力量,应当构建公众监督机制,让观念得到普及,扩大监管范围,以公众舆论的力量对国企的假冒伪劣行为进行曝光。
五、总结
国企套取专项财政补贴的事件必然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也会对整个市场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监管部门应尽快完善监管体系,企业应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加强自身风险管理,行业内部应该加强社会监督的力度,让公众成为吹哨人。
本文由企业补贴整理。
企业补贴服务热线:18979997666,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true.net.cn/chanye/jieneng/30579.html